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消費、消費、又消費 - 李志鵬

生活在商業化的都市裡,消費文化無處不在,擺脫它的影響真不容易。商人們一年到晚都有藉口來刺激人們消費,每年踏入十一月,我們就要面對著他們飽和的宣傳攻勢,首先是為了聖誕新年的檔期,接著而來的是農曆新年,隨後有西方的情人節,之後又有中式的元宵佳節,還有,在這個消費風暴的前夕,又有那個不知所謂嚇得人要命的「哈囉喂」。總言之,推廣的藉口一浪接一浪,無論你身在何方,都不能跳出消費宣傳的五指山,在家中看電視、看報紙、在街上、乘地鐡、搭巴士、或在商場裏,都會接收到種種不同的音影訊息,誘導我們消費、消費又消費。

面對著這些訊息的刺激,加上信用卡的泛濫,我們很難抗拒誘惑,
許多時在沒想清楚下,不知不覺間就墮入消費的陷阱裡。也許你會問,消費有什麼不妥呢?為什麼要用「陷阱」來形容?政府官員和經濟學者不是經常提醒我們要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消費嗎?消費後不是感到快樂?感到快樂又有什麼問題呢?

消費本身是沒有問題,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裡,
是需要物質才能生存,但是,我們是否過度依賴物質呢?我們的消費是否做成浪費?試想一想,我們飲宴後,桌上還餘下多少珍貴的食物?我們吃自助餐時,有多少食物是為了貪吃而吃或者是拿了而不吃?再者,我們有多少衣服用品只是為了購買而購買,到頭來又棄而不用呢?有些人説,這是我付得起的,與你何關?但是他們是否明白,無節制的消費是浪費資源,對整個環境生態有長遠的影響,賜予我們萬物的造物主,是希望我們分享大地的資源,不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可惜在這世上,這種情況仍然是比比皆是。

也許你會說:「我只是一個普通中產,只知飲茶看電視,
對什麼天地萬物環境生態等複雜問題不感興趣。」但是否有想過,過度的消費會使人成為卡數的奴隸,如果整個社會都患上「先洗未來錢,洗腳唔抹腳」這個症候,就會爆發現時歐美的金融危機。更重要的,醉於消費文化會影響我們與人的關係,尤其是與親人的關係。且看下列的對話,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
「你都唔愛我,你都唔買呢件玩具給我。」
「你都唔愛我,你都唔買呢個名牌手袋給我。
「你都唔愛我,你都唔同我去歐洲 shopping。」

視一件玩具、一個名牌手袋、或去歐洲購物去等同愛,為什麼呢?
愛不是關懷和照顧嗎?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用一個有價錢的東西去等同一份無價的愛?佛洛姆(Eric Fromm)認為導致愛的瓦解是資本主義,它的興起使我們用市場價值去衡量一切,在<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的第三章中,他這樣說:「任何客觀的觀察者,都可看出愛的現象在西方生活中是相當罕有,兄弟的愛、母愛和情愛,已被各式各樣的假愛所取代。」他解釋「資本主義社會︰是以市場為一切經濟的標準,隨之成為各種社會關係的標準。」結果如何呢?他認為「結果現代人同自己,同其他人,同自然疏遠了。他變成一個貨品,以自己的生命當作投資,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賺取最大的利益。」

由此可見,我們要明白我們社會的商業本質和消費文化的影響。
我不是說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我想強調的我們要清楚明白我們面對的衝擊,而作明智的選擇,千萬不何作羊牯,任由營商的擺佈,成為消費文化的奴隸,當我們視消費比什麼都重要的時候,我們與別人的關係就開始疏離,親情變為冷漠,因為巿場價值主宰我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