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四旬期內你曾做什麼?  李志鵬

在教會禮儀年裡,有兩個重要的節日,一為聖誕節,另一為復活節,這兩個節日所紀念的正是我們信仰的所在。很可惜,由於社會商業化風氣所及,許多人只記得花費慶祝,卻忽略了這些節日的真正意義,難怪神父會打趣地說,我們教堂有不少CEO,這不是指什麼行政總裁,或首席執行官,而是 Christmas Easter Only, 甚至是 Christmas Eve Only。

相信大家都不是一年才去教堂一兩次的人,但究竟我們對這些節日的了解有多深呢?在信仰的實踐,我們是否與神父所說的CEO差不多呢?比方來說,四旬期快完結了,我們會否在此刻反思一下,在這段時間內曾做過些什麼呢?也許你會說,與平時一樣,吃飯、工作和睡覺;或者你會問,四旬期是怎樣計算,為什麼要作特別的努力呢?

根據天主教的傳統,四旬期是由四旬期第一主日起,算至耶穌與門徒們最後晚餐的四十天;最後晚餐後,即開始了耶穌死亡與復活的逾越奧蹟。現今通常將四旬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聖灰禮儀(星期三)直到聖枝主日的四十天,第二階段是稱的聖週。四十天對基督徒有特別的歷史意義;在舊約及新約中,我們都可以找到它的意義。在舊約裡,梅瑟和厄里亞,都藉著四十天齋戒的淨化以達與神聖的天主相遇。在新約中,耶穌受洗後,有四十天之久,在曠野裡祈禱,接受撒旦的試探,考驗著祂的天主性與人性,為祂的公開生活作準備。(路4:1-13)

由此可見,在四旬期內我們要多祈禱和淨化自己,例如克己、省察、悔罪、寬恕和關懷別人。為促進我們在這方面思考,我們應該多閱讀有關的文章,值得我們細讀的是教宗的四旬期文告(http://lenten.catholic.org.hk/2014/document/ Pope's_2014_Lenten_Message.doc),他以下列的經文作主題:「因為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衪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衪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8:9)原文是聖保祿宗徒當時致函格林多基督徒,勉勵他們要慷慨大方、幫助耶路撒冷有需要的信徒。教宗引導我們在四旬期思考一下:「到底聖保祿宗徒的這一番話,對今天我們基督徒有甚麼意義?他邀請信徒要成為貧困的、過神貧的生活,今天這對我們又有甚麼意義?」

教宗建議我們效法基督,幫助兄弟姊妹對抗貧困、觸摸貧困、使貧困成為自己的貧困,並且採取實際方法解決之。更重要的,他強調「當權力、奢華和金錢變成偶像的時候,它們就會變得比公平分配財富的需要更加重要。因此,我們的良知必須轉化為正義、平等、簡樸和樂於分享。」他還說:「四旬期是克己的適當時候;我們該捫心自問,到底我們可以放棄甚麼,藉著自己的貧困幫助和豐富他人?讓我們不要忘記,真正的貧困帶來痛苦:沒有這悔罪的幅度,克己就不是真實的。」

現在,讓我們省察一下,在四旬期內,我們有沒有去領悟神貧的道理,有沒有克己,有沒有悔罪,有沒有決心放棄視權力、奢華和金錢為偶像,有沒有把我們的良知轉化為正義、平等、簡樸和樂於分享。這些道理我們可能聽過無數次,但我們有沒有付於實行呢?單單看我們的消費和飲宴的豪爽,就可見我們始終離不開CEO的心態,視權力、奢華和金錢為偶像,看我們的聚會,動不動就花數百元吃一餐,而且有一半的食物因沒吃完而浪費的,這是神貧的精神嗎?為什麼我們不把省下來的用來幫助有需要的兄弟姊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