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

2011年生態遊 - 大澳文化生態遊踪

大澳漁村生態遊踪後記 關社組 伍麗英

本年度關社組舉辦的「大澳水鄉生態遊踪」,終於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首先要非常感恩,因為當天風和日麗,秋高氣爽,正是郊遊的好日子,天主真的要感謝祢!到達目的地後,我們一行六十人分為三組,先後進行文化導賞、做白豆粥、曬鹹蛋和坐觀光船等活動。我組先到一名大澳街坊的棚屋作「做白豆粥」活動,與負責人交談,才知道白豆粥是大澳傳統的健康食品,由多種有營養的豆類和白米所造成,特別適合嬰孩及小朋友食用,亦是從前漁民出海必備的食物之一。在示範和指導下,我們便採接龍的方式,把放在砵中的多種白豆磨碎,各組員也非常感興趣,爭相試試。當然,最後我們一起品嚐的白豆粥,並非我們的「傑作」,而是「由於時間關係」的街坊佳品,入口才發現原來味道是甜甜的,而且粥底仍有未磨碎的豆粒,所以口感不錯,我們還把粥全吃光,令老街坊笑逐顏開,因為我們真的以行動表示對讚賞呢!

與街坊道別後,我們便離開棚屋,走到天后廟前的空地集合,繼續進行「文化導賞」活動。是項由老街坊伯作嚮導,帶我們穿梭大澳小巷、廟宇、橋樑及水上棚屋,娓娓道來大澳漁村風情。原來大澳文化歷史悠久,透過與大澳居民的分享,大家可以更深入認識大澳歷史、居民生活、文化及景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澳獨有的「太平車」,這是為方便不良於行的居民而提供的借用輪椅服務,讓我親身感受到大澳水鄉人情的一面。

穿過大街小巷後,我們不覺又走到另一座棚屋,享用獨特的棚屋風味午餐。我們採用半自助式,各人分工合作,有的清潔、有的舀湯、有的盛飯、有的……桌上的餸菜雖不是珍餚百味,卻勾起不少團友兒時的回憶︰地道的老媽子老火湯和幾道家常菜。走到棚屋另一端,才發現他們仍舊以燒柴作煮食工具,難怪色香味及人情味完全洋溢啊!

吃過午餐,我們沿着彎曲的小巷往另一户人家,是次由居民親自教授大澳著名的特產――鹹蛋黃的製作方法。示範後,我們逐一親自動手製作鹹蛋黃,小孩子還在比併誰做的鹹蛋黃最圓最好。透過是項活動,我們更可以了解這種大澳特產的由來,與從前大澳漁民的捕魚生活息息相關的。

接着,我們移步往東京碼頭,參與下一項是期待已久的「乘觀光船」活動。我們分批乘觀光小船漫遊大澳河涌,不但可感受大澳獨有的水鄉風情,而且可近距離欣賞水上棚屋風貌,更可到中華白海豚經常出現的水域,一齊尋找這香港的吉祥物。在船上,各人不期然暗自盤算自己的運氣,可否與吉祥物有幸相逢呢?結果,六艘船中只有兩艘緣慳一面,其他的都能在高速快艇的追蹤下,夢想成真,能一睹中華白海豚的風采。

最後,我們還找緊自由活動時間,有忙於買手信的,有急於品嚐地道小食的,有迷於四處取景拍照的,總之各式其色,最終大家都是滿載而歸。而在回程中,我們還作問答遊戲,藉此重温大澳水鄉的相關資料。但我卻在深思大澳可持續發展的路向,是次重臨大澳,發現它實在較前繁華,但卻變得商業化︰碼頭加建一座嶄新的大橋、搖擼變了觀光船、棚屋翻新的新面貌、漁民由打漁改為旅遊業等,令大澳確實有一番新景象,並有助當地經濟發展,持續居民生計。但當中近距離接觸中華白海豚活動,站在生態保育立場實是有所保留,要知中華白海豚是瀕臨絶種動物,現時除了由於填海、挖海、海水污染等問題,對白海豚構成威脅外,當中華白海豚被船撞擊或船槳弄傷的,也牠們面對的另一大危機。所以,我們真的要三思,為了牠們的安全和保育,還是不要打擾牠們好了!


導賞員指共有四代棚屋,這裡有其中三代。
棚屋午餐
家常便飯
努力的製作白豆粥
曬咸鴨蛋黃
坐觀光"大飛"遊河涌及尋找白海豚
沒有人的聖堂
共有15架太平車(輪椅)供村民借用
離不開一張大合照

沒有留言: